正念錦囊 / 接觸我們內在的良善

我們都在尋求真、善、美。在此,我們分享我們的老師一行禪師的教導和一封信,關於如何找到我們內在的真、善、美,回歸內在的島嶼,喚起我們的菩薩心,即理解、慈悲聆聽、智慧地行動和永不放棄的品質。

2020年下村的第一朵蓮花

關於真、善、美

感到不完整

“我們常常感覺自己內心沒有良善、美好、真實的東西。我們感到不完整,所以使用化妝品和其他裝飾物,甚至通過整容手術來彌補。當我們這樣做時,會感覺自己某種程度上在欺騙,但我們無法停止。與此同時,我們意識到別人也在欺騙我們。我們都是受害者,試圖讓自己感覺有價值。我們感覺自己是一半,走遍世界尋找另一半。但如果我們更仔細地觀察,會發現這種感受來自一種錯誤的認知。

我們都想要一些良善、美好、真實的東西,一些我們能夠相信的東西,但我們是在他人身上尋找這些品質,而不是自己身上。然後,當我們認為自己在某個人身上找到了真、善、美時,愛便在心中升起,進而陷入一段關係中。一段時間後,我們才意識到自己有錯誤的感知——我們認為良善、美好、真實的只是表面——我們感到委屈,從而又尋找另一段感情,另一個投射了真、善、美的理想對象。”

尋找一位心靈導師

“為了我們的心靈,我們這樣做——尋找一位完美的老師,坐在這或那位老師身邊,作為這種尋求的一部分。我們是一位“精神追尋者”,同樣的,我們很高興別人視我們為善良、美麗、真實。我們有美德和愛他人的表象,但這些只是更多的化妝品。然後我們找到一位喜愛的老師,感覺自己找到了丟失的另一半。然而,像許多老師一樣,我們的新老師竟未接觸到自己的真、善、美。發現這一點時,我們捨棄他,轉而尋找另一位老師。我們可以在整個一生中延續這種模式,總是尋找一個可以愛的人,一個能夠指引我們的人。

然後有一天,我們遇到一位很特別的老師,他告訴我們:‘不要再外求,你內在擁有你一直在尋找的一切品質!’他就是我們的本師,告訴我們:‘眾生內在皆有純潔、清晰、完整的本性。只需回歸自己,接觸已經在你之內的真、善、美。’持續多生多世的找尋終於結束了。”

向我們真正的真、善、美覺醒

“真正的美總是善和真實的。真正的善也包含了真正的美和真正的真理。真理總是善與美的。真、善、美相即。如果我們認作美的東西之中不包含善和真,那就不是真正的美。當我們愛一個人時,應避免丟失與自己和他們的真、善、美連結,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表象誤導。這是大覺醒。當我們覺醒時,就會明白佛陀所說的:“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而生生世世漂浮於苦海中。

愛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你能接觸到你所愛之人的真、善、美,你也將能回歸並觸及自己內在的真、善、美。一個真正的愛人總是幫助對方這樣做。師生關係也如此。

“師生應幫助彼此和眾生接觸到自己內在的真、善、美。這即是覺醒之道。節錄自一行禪師開示 ‘The Path of Awakening‘ 。

找到我們真正的家

尋找我們的家

“耶穌一出生就開始逃亡,成為難民,一個無家可歸的逃亡者。當他長大成人時,也如此,仍是一個沒有真正歸宿的人。在其中一篇福音中,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成年的悉達多也發現自己處於相似的境地。他生於一個富裕、享有特權的皇室家庭,可以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他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好兒子,有光明前途,注定成為一個偉大帝國的國王和統治者。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感到不舒心,不自在,不平靜,因而有一天決定離開家人,去尋找真正的家,尋求內心的安寧。

耶穌和悉達多都在尋找真正的家。他們想找到一個溫暖處,在那裏不用再尋求任何東西,會感到真正的自在和平靜。”

何處是真正的皈依處?

“有些人有自己的家園,生活在祖國,但依然想逃離,去別處。我們感覺自己沒有家園。一些猶太人仍然覺得沒有自己的家園。幾千年來,他們一直在尋找一個家園——一個地方,一塊可以稱之為家的土地。直到今天,他們仍未找到。而我們——法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和越南人——都有一個稱為祖國的國家,卻仍不感到滿足,一些人想離開。這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心中真正的家。

我們也應歸來那個依止處,而不是皈依其他人或事。那個皈依所即“自心島嶼”,是正法,你可以在那裏找到安寧和護佑,找到我們的祖先和根。這是我們真正的家——我們內在的島嶼,那裏有正法之光。回歸那裏,你會從黑暗中得到保護,找到光明、寧靜和平安。“自心島嶼”是一個安全的依止處,幫助我們不被洶湧的海浪捲走。皈依內在的島嶼是非常重要的修習。”

找到自心島嶼

“比丘們,修習以自心為島嶼,懂得如何皈依自己。”這是佛陀涅槃前一個月說的話。如果我們視自己為佛陀的知己和真正弟子,我們就應接受他的建議,不要再在時空中的遠處尋找家園,而是尋找我們真正的家。

我們不需要修習很多年或長途跋涉才能抵達真正的家。如果我們懂得如何產生正念和定的能量,就可以在每一次呼吸和每一個腳步中抵達我們真正的家。真正的家,不是時空中離我們很遙遠的地方,也不是可以買到的東西。真正的家就在此時此地——如果我們懂得如何歸來,如何真正為之存在。

回到當下之家

一天,Thầy在想應該給國外的朋友和學生們什麼訊息,以便他們能像耶穌或佛陀那樣修習。Thầy於是寫下了這一書法:“沒有回家的路,家即是路(There is no way home, Home is the way)。”

方法和目的並非兩回事。沒有回家的路,我們的家即是路。一旦我們在回家的路上邁出一步,那一刻我們便到家了。梅村的修習同樣如此。沒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即是路。最近,Thầy也在開示中分享了:沒有通往涅槃的路,涅槃即是路。每一次呼吸、每一個腳步即刻就能帶我們回真正的家,就在此時,就在此地。這是梅村的基本修習。節錄自一行禪師開示 ‘我們真正的家

培養菩薩的品質

“菩薩是覺有情。我們也有不亞於菩薩的覺醒本性,但我們必須訓練自己。一種方式是修習持念四大菩薩聖名——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菩薩。當我們以一種深刻、放鬆的方式持念他們的名號時,每一句都能觸動我們的心,也觸動聽者的心。起初,我們仍會覺得自己與菩薩是分離的。但是,通過穩定地修習,我們認識到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他們是否是某年某地出生的歷史人物並不重要,關鍵是認識到自己內在的品質。”

大悲觀世音菩薩

我們持誦您的聖名,觀世音菩薩。

我們願學習您的菩薩行,諦聽世間苦難,助眾生離苦。您懂得聆聽和理解。我們願以全然的專注和開放的心修習聆聽。我們坐下來傾聽,無偏見,不評判,也不反應。我們坐下來傾聽,以便理解。我們坐下來全心全意地傾聽,以聽到他人已說和未說的話。我們知道,只是通過聆聽,就能大大減輕他人心中的痛苦。

觀世音菩薩代表了大慈大悲和諦聽。當你表現了這些品質,你便成為了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發願深入聆聽,幫助減輕世間的苦難。要深入聆聽,你就必須百分百地存在於當下,全心全意傾聽,放下過去和未來,完全專注於對方身上。我們都有這種能力,但我們常常迷失於過去和未來,心不在焉地聽。修習即全然存在,百分百地傾聽。

一天,我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花園裏除草,他對我說:“有時我看到一些很美的東西,但媽媽說它不漂亮。”我深觀他的處境,然後說:“是不是有一位你認為很美但你媽媽覺得不漂亮的女孩?”他很震驚。“你怎麽知道的?”他以為我能讀懂他的心,然而當你全神貫注地深入傾聽時,你立刻就能明白很多事情。在那之後,他向我透露了整個故事,我也因此有機會幫助他。我說:“真正的美是深刻的。不要只被一個微笑、頭髮或眼睛吸引,試著看到美的深度。”我想,這也是他母親想告訴他而未能做到的。深入傾聽的目的是理解。當一個人受苦時,如果能找到一個願意並有能力安靜地坐在她身旁傾聽的人,那會是極大的鼓勵。不管她說的令人易於聆聽還是震驚,我們都不拒絕。我們訓練自己為了理解而聽。當我們深入傾聽時,我們就是觀世音菩薩。當我們深深地理解,我們就是文殊菩薩。以相即之眼觀看,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並非獨立分別的。”

我們持誦您的聖名,文殊師利菩薩。

我們願學習您的菩薩行,靜觀人和事。我們以全然的專注和開放的心觀看,以無偏見的眼睛深觀,不評判,也不反應。我們將深觀,以理解痛苦的根源和萬物無常無我的本性。我們願踐行您的菩薩道, 以智慧寶劍斷除煩惱的纏縛,讓自己和眾生得到解脫。

“文殊菩薩代表了偉大的智慧。當你禮敬大智和理解的品質時,你便是在禮敬文殊菩薩,同時,你也在致敬自己身上的這些品質。

現在,每個人都在快速地奔跑。我們安靜地坐著吃飯,但也許還在奔跑。無論我們行、住、坐、臥、吃,都應學會停下來。為了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核心和身邊人的內心,文殊菩薩懂得如何停下來。我們應學會停下我們的念頭以深觀。作為觀世音菩薩,我們學習不帶偏見地傾聽。作為文殊菩薩,我們學習不加評判地觀看。例如,為了理解巴勒斯坦人的苦難,以色列人應學習以巴勒斯坦人的方式觀看。為了理解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也應學習理解以色列人——他们的痛苦和恐懼。這樣深觀以後,我們看到雙方都在受苦,每個人都有憤怒和恐懼。如果我們繼續相互懲罰,我們走不遠。我們最好牽著對方的手,共同努力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之道。在我們的僧團中,如果我們注意到兩個成員無法對視,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修習止觀,不帶偏見地交流。”

大行普賢菩薩

我們持誦您的聖名,普賢菩薩。

我們願以慈悲之眼和大悲心學習您的行願, 早晨予樂,夕拔苦。我們知道,他人的幸福快樂就是我們的幸福快樂。我們願在服務眾生的道路上培養喜樂。我們知道,我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微笑和每一次行動都能為他人帶來快樂。我們知道,如果盡心修習,我們就能為所愛之人與眾生帶來源源不斷的喜樂源泉。

大行普賢菩薩精勤幫助眾生,有救度的意願和能力。我們必須深深地理解和愛,才能深刻地行動。為了救助世界,我們需要文殊菩薩的眼睛、觀世音菩薩的心和普賢菩薩的手。

不修習的人會受很多苦。進入靈性修習,會讓你感到快樂。如果你還不是一個快樂的修行者,請深觀以發現存在於你之內的幸福快樂。有時,一個壞消息會入侵我們的整個心靈,因而忘記許多快樂元素。修習是觀察我們的不幸處境——是的,有些事情發生了——但也要與很多快樂元素保持接觸,這樣我們就不會淹沒於困境中。

普賢菩薩的修行是少說多做。”

大願地藏菩薩

我們持誦您的聖名,地藏菩薩。

我們願學習您的菩薩行,哪裡有黑暗、痛苦、壓迫和絕望,就將光明、希望、安慰和解脫帶到那裡。我們決不忘記或放棄處在絕望處境中的人們。我們將盡力與那些在痛苦中找不到出路,迫切需要幫助、公義、平等和人權的人建立聯繫。我們知道,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地獄。我們不會建造更多的地獄,我們願盡力幫助轉化已有的地獄。我們將修習以實現安穩、堅忍的品質,像大地那樣,成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歸依。

地藏菩薩代表了救度所有眾生的大行願,特別是那些被困於地獄般處境的眾生。地藏菩薩發願永不捨棄任何眾生。

大地從不分別歧視,她吸收一切,把它們變成花朵。我們希望學習像大地一樣——安穩、堅固、深邃。大地具有接納和供給一切的品質。如果沒有大地的安穩,我們如何支持他人?如果我們看到自己不安穩,我們就應訓練自己變得安穩。

最近,我收到這封信:

親愛的老師,
我已在死囚牢房十七年了。在此期間,我感到了許多痛苦和絕望,但內心依然有超越所有這些心理和情感創傷的意願。有時,我無法超越我的憤怒,被內心的仇恨壓垮。我唯一的願是,這樣在監獄度過我的時光:不憎恨那些把我關押在獄中的人和那些折磨過我的人。

在我的最後一間牢房裏,12年來我只能看到一堵磚墻。這裏有一個小窗口,從那裏我可以看到城市和許多樹木。第一次接觸到樹時,我感動得哭了。當我透過這扇小窗戶看到日落時,我感到很幸福。

如果有一天我被處決,我能夠接受。我希望自己能從這垃圾中轉化成一朵花。在我尋求平靜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接受自己和周圍的人。

我寫信給你,希望這些簡單的文字能與你分享我的人性。我不是以一個死囚的名義寫信,而是作為一個被送進監獄學習和成長、未來幾乎毫無希望的的人。我主要是想告訴你,老師,人性存在於我內心,一個死囚犯能夠在地獄中找到安樂。請照顧好自己。

地藏菩薩是你,是我,這些囚犯,和其他許多人。我們只需訓練自己,就能延伸到最苦難、最受壓迫的地方。我們不能否認自己具有這些品質:有能力去愛,去理解,去行動,救助別人,並發願不拋棄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如果你說你有很多愛,但當你被需要時卻做不了任何事,那便只是說說而已。

我們從自身的直接經驗知道,這四大菩薩和許多其他菩薩存在著。我們可以在很多人和我們自己身上看到他們的品質。修行是學習如何讓我們內在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成長。”節錄自一行禪師開示Cultivating our Bodhisattva Qualities‘ 。


Keep Reading

加入對話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Sharing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 Register

隱藏 記錄

What is Mindfulness

Thich Nhat Hanh January 15, 2020

00:00 / 00:00
展示 隱藏 記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