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開示 / 我們真正的家

一行禪師

2013年平安夜法國梅村上村開示

聖誕節是我們思考「家」這個課題的良機。佛陀年輕時沒有家,雖然他生為王子,擁有大量物質上的享受;儘管他知道自己會繼任為國王,但他沒有有家的感覺,他不快樂。他因而離開皇宮,尋求家,一個真正的家。耶穌基督生而為難民,他也在尋找他的家。福音書上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佛陀和基督通過修習,找到他們真正的家。

你是他們的延續,你是佛陀的延續,你是耶穌基督的延續。你要跟隨他們的教導和修習,以尋求真正的家。你有真正的家嗎?真正的家是一個讓你感到舒適自在的地方,你再不想去另一個地方,你覺得在家了,覺得輕鬆了。你已找到這個地方了嗎?


身體可以是我們第一個家

我們很多人都在尋求幫助,但一直找不到。當你來到梅村時,我們教導你修習,幫助你找到家。這項修習非常具體,家不在於某時某處,你身處的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找到你真正的家。因此,在梅村,我們說「我已到了,已到家了」,這是你修習的第一個成果。如果你修習得宜,你在每個呼吸和腳步之間都可回到達家。我們很多人已有所體驗,感到在真正的家中的自在。每個呼吸和腳步帶我們回到真正的家。

如果你修習行禪或正念呼吸,但仍未接觸到真正的家,這是因為你做得不恰當。原則上,每個呼吸能帶你回家,每個腳步能帶你回家。你不用在其他地方或將來才找到家,家就在此時此地。如果我們修習得宜,能在每個呼吸和腳步找到真正的家。

當我們修習正念呼吸,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每個呼吸,把心帶到身體這個家。我們的身體可以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我們要嘗試把身體作為我們的家。你與身體有衝突嗎?你討厭自己的身體嗎?我們的身體是生命中的一項奇蹟。每個人都是人類花園的一朵花,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朵花、這個身體。我們已失去了我們「花朵的本質」、我們的美麗、我們的清新,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回家,確知自己有個身體。你的身體是奇蹟。當你在電腦上花上兩小時,會完全忘記了自己有個身體。當心與身不在一起時,你並不在此,並沒有真正活着。佛陀教導我們,只有身心合一時,你才是真正活着。如何將身心連結在一起?只須正念吸氣。當你正念地吸氣,你把心帶回身體的家,只需一至三秒,你的身心便連接起來,成果就是身心一體,只需一個吸氣便能做到。


身心合一才是
真正

就在此時此處,生命中有很多奇蹟。首先,我們的身體是生命的奇蹟,我們呼吸的空氣是生命的奇蹟。下雨是生命的奇蹟、花朵是生命的奇蹟,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生命的奇蹟。當我們回到身體的家中,我們有機會了解到生命中的這一些奇蹟都在目前的時光之中。如果我們做得好,所有這一切都能成為我們真正的家。

在梅村,僧尼在電腦上設置了正念時鐘。每15分鐘,鐘聲就會響起,他們停止工作和思考,返回呼氣和吸氣,回到身體的家。他們感覺在此,真正地活着。他們享受至少三次正念呼吸和微笑,然後繼續工作。你也可以這樣做。在梅村的網站下載正念鐘聲,它會定時提醒你回到身體,再次真正活着。生命是短暫的。


與身體和好
的修習

在身體的家中,你可能留意到身體有不少緊張和壓力。你對自己的身體不友善,工作太辛勞,身體積存很多緊張和壓力。當我們回到身體的家,便會產生這種醒覺,知道身體有緊張和壓力。你會做一些事舒緩緊張,減少身體承受的痛楚,這是可能的。佛陀提供了多種練習的方法,幫助我們舒緩身體的緊張。

正念呼吸的第三項練習是:

吸氣我覺知身體
呼氣我對身體微笑

這是與身體和好的行爲。你對身體微笑:身體對不起,我經常忽略你,我讓你積累壓力、緊張、痛楚。佛陀的教導很實用。

吸氣,我覺知我的身體。吸氣時,你回到身體的家中,知道身體是奇蹟。當你呼氣,你對身體微笑。微笑會帶來放鬆,因為微笑是愛的表現。你的面上有數以百計的肌肉,當你憤怒或擔心時,這幾百條的肌肉令你的面部變得繃緊,但如果你懂得微笑,你可以令面上幾百條肌肉的緊張得到放鬆。如果你照鏡子,你會發現自己看上去好多了。

坐在車上,你可以望着前座的小鏡子,看看自己是否漂亮。如果你緊張,你便不漂亮。當另一個人在駕車時,你用一些時間專注呼吸,放鬆身體,微笑,這是正念。你不需要到禪堂修習正念,只要坐在車上,享受呼吸,釋放身體的壓力,享受從窗口看到的山脈、樹木或其他的事物。這是佛陀提供第三項正念呼吸的練習。知道身體的存在,向身體微笑。每一天我們都可以享受這樣修習數次。

刷牙前,何不在鏡子中看看自己,對自己微笑,釋放壓力?這個時刻可以是幸福時刻,這個時刻可以是美妙時刻。這是正念的好處。正念創造平安的時刻、愉悅的時刻、輕鬆的時刻、快樂的時刻。這是正念呼吸的第三項練習。覺察自己的身體,對身體微笑。你對身體仁慈,讓身體成為你真正的家的一部分。

佛陀教導的正念呼吸的第四項練習是:

吸氣允許體釋放壓力
呼氣我釋放身體的壓力

坐禪時,你應該放鬆,不抗爭或掙扎,讓身體放鬆。你享受坐禪的每一刻。坐禪首要是讓身體休息和放鬆,安住在此時此處。你讓身體康復,自我療癒。修習釋放緊張,允許身體有療癒的機會。身體有能力自我療癒,如果你允許它這樣做,方法是休息,釋放緊張。當你弄傷手指,你不用做什麼,只須清洗乾淨,身體知道怎樣療癒,你要相信身體的自我療癒能力,讓身體療癒自己。

我們知道森林中受了重傷的動物,牠們懂得怎樣照顧自己。牠們停下來,不尋找東西吃,也不追逐其他動物。牠們知道這樣做不明智。牠們會找一個地方,靜靜躺下,什麼都不做。牠們知道這是最好的療癒方法,因爲牠們沒有醫生或藥房。牠們躺下療癒幾天,恢復後,再找東西吃。我們人類過去也有這種智慧,但在現代,我們忘記了,我們不知道如何休息,不讓身體休息,釋放緊張。我們完全依靠醫藥。這個練習對現代的我們非常有用。確知身體的存在,向它微笑,然後釋放身體的緊張,幫助身體療癒。


痛苦 創造平安

我們遺棄身體有很多原因。身體內可能有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有痛苦的感覺和情緒,但你不知道如何處理。你有孤獨感、失落感,我們大多想掩飾這些感覺,假裝它們不存在。你假裝孤獨感、失落感、憤怒、恐懼不存在。內在感覺不好,我們為了忘記這些感覺,儘管肚子不餓也找東西吃,用食物掩蓋內在的痛苦。有些人會看電視或上網,希望電影、音樂能掩蓋痛苦,從而生存下去,這就是我們現在文明的主要特色。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內在的痛苦,因此用消費來掩蓋它們。

市場上提供各項物品,讓我們得以用消費來逃避自己,掩蓋內在的不良感覺。電子產品幫助我們逃避自己,這是我們文明的方向,並不是好事。我們嘗試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家庭和有力量滋養和癒療我們的大自然。如果我們不懂得照顧自己愛自己,我們如何照顧家中的其他人呢?正念的修習幫助你改變這個傾向,幫助你回到你的真正的家,照顧好自己。

如果你懂得照顧身體,懂得照顧感覺和情緒,你會對身體和感覺感到比較自在。如果你懂得如何在身體和感覺中創造平靜、愉快和幸福,你就朝向為自己創造真正家的方向中進發。你對自己的身體和感覺感到自在,你不再害怕痛苦的感覺,因為你知道如何處理。

佛陀教導的正念呼吸的第五項練習是產生愉悅的感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產生愉悅的感受,滋養自己。方法很簡單:正念吸氣,把心帶回身體。當你身心合一時,你就安住於此時此地。你了解到自己很幸運,在此時此地有很多令你幸福的條件。你的視力仍然良好,只須睜開眼睛,便能接觸到各種形狀和色彩的天堂。螺蚌住在深海,沒有眼睛,看不到藍天與星空,牠們沒見過海洋與海浪,而你有眼睛卻不享受你所見的;螺蚌沒有耳朵,但你聽得見風的聲音、鳥兒的歌聲,而你卻不享受它們。

念修習產生幸福感

正念幫助我們回到家中,回到此時此處,確知生命中各項奇蹟,因此你能創造快樂幸福的感覺,這就是正念。正念是快樂幸福的來源,因為它幫助我們看到此時此處的許多生命奇蹟,這些奇蹟讓我們明白自己擁有了幸福的條件,不需要更多。我們已很幸運,有肺部,讓我們呼吸新鮮的空氣;有運作良好的心臟;有強健的雙腳,讓我們跑步和行走。我們有很多幸福的條件,足以令我們快樂。所有正念的修習者都可以產生幸福的感覺。

快樂和幸福是一項修習。透過正念呼吸和行禪,你可以隨時隨地創造快樂和幸福的感覺。這是佛陀教導的正念呼吸的第五和第六項練習:產生快樂的感覺、產生幸福的感覺。這是佛陀教導的幸福藝術。我們每個人都應是能為自己和所愛的人產生快樂和幸福的藝術家。

關於正念呼吸的第七項練習,佛陀建議我們辨識升起的痛苦感覺和痛苦情緒。好的修習者應懂得如何辨識痛苦感覺和情緒,而不是逃避它們。我們留在這裏,照顧它們,這就是受苦的藝術。我們學習幸福的藝術和受苦的藝術,如何去受苦。懂得受苦,就能受少一些苦,比不懂受苦的人受更少的苦。正念呼吸的第七和第八項修習教導我們如何受苦。

透過正念呼吸和行禪,我們產生足夠正念能量,可以無畏地回到自己的家中,不會被痛苦的感覺和情緒淹沒。透過正念的力量,我們可以辨識它們,向它們微笑。「早安,午安,我的痛苦和失望,我的恐懼,我會照顧你們。」這是正念的聲音。「不要擔心,我會照顧你們。我不會再逃避。我懂得怎樣照顧你們。」

你的痛苦和失望是不愉悅的能量來源。當它們出現成為能量的來源,你應知道如何照顧它們。佛陀的教導是修習正念呼吸和行禪,產生正念的能量。有了正念的能量,你辨識到痛苦感覺和情緒的存在,不再嘗試掩飾這些心行。你不嘗試逃避,你在此,辨識它們。我的憤怒、恐懼、孤獨,我會照顧你。有了正念的能量,我們能夠擁抱恐懼和憤怒的力量,就像哥哥抱着弟弟,沒有暴力。你要學習這樣做。

如果你是初修學者,你可以向你的團體借用正念的集體力量。你和我們坐在一起修習正念呼吸。你問僧團:「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我的痛苦、這是我的憂傷、這是我的失望,請幫助我,請助我辨識和擁抱它們。」於是你能善用團體的正念集體能量,擁抱它們。這樣做,只需修習幾分鐘,你的痛苦就會減少。就像母親擁抱孩子,孩子受苦,母親抱起她,用雙臂溫柔地抱着她。母親的溫柔滲透孩子的體內,孩子的痛苦減輕了。正念的力量開始滲透痛苦的地帶,釋放緊張,撫平痛苦。

正念呼吸的第七和第八項練習是辨識和安撫痛苦的感覺和情緒。要安撫痛苦的感覺和情緒,你可以透過正念呼吸或行禪做到。修習正念呼吸和行禪,你可以照顧強烈的情緒。這些練習讓你轉化內在的痛苦。

社群僧團的

我們在一同修習的弟兄姊妹的幫助下,慢慢建立我們真正的家。你來到梅村,找到最好的東西不是禪堂、不是廚房、不是鐘樓,而是僧團的能量。我們住在這裏,一同修習,創造了兄弟姊妹的情誼力量。正念的集體能量、愉悅的集體力量,是我們給來到梅村的你的最好東西。

大部分梅村的僧尼仍很年輕,我們來到這裏,共同建立一個真正的家。我們沒有人有私人的銀行戶口。你可能會很驚訝:沒有銀行戶口,怎能生存?事實上,我們沒有私人的銀行戶口、私家房子或車子。透過修習正念,我們建立兄弟姊妹的情誼。我們分享同樣的未來,我們住在一起,互相支持、互相傾聽,幫助彼此轉化。我們是社群中的兄弟姊妹,有時間坐在一起,一起進食、一起行走、一起工作,這個社群是我們真正的家。

耶穌創立他的群體,佛陀創立他的僧團。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說:「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什麼夢想呢?佛陀教導我們,有一種營養的來源叫意志。我們每個人都應有這種「食糧」。我們每個人都應有欲望,深層次的欲望。我們想在生命中做一些事情。我想自己的人生達成什麼?我們坐下,呼吸,找出我們想在生命中達成的事情。佛陀的深層願望是修習,解脫,幫助其他人少受一些痛苦,培養安詳和愉悅,這是他最深的欲望。他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他知道單憑自己做不了什麼,所以他決定建立社群,即僧團。沒有僧團,佛陀做不了多少事。耶穌也有同樣的見解,所以他建立社群,這是基督教社群的開始,從十二人逐步增加至三十人。

佛陀從五名跟他一同修習的朋友開始,從而建立數千僧尼和在家眾的僧團。佛陀用很多時間建立僧團,建立社群。在佛陀入滅後,他的僧團、他的社群繼續他的工作,幫助人們少受一些苦。耶穌基督也是這樣建立社群,但他沒有佛陀這麼多時間建立社群。

當我於1966年首次在芝加哥與馬丁・路德金見面,我們討論了僧團。我再次在日內瓦見到他時,我們又討論建立僧團。他同意沒有僧團,我們做不了什麼事。當時馬丁.路德金用「愛的社群」(beloved community)這個詞語來形容一個社群充滿兄弟姊妹情誼、愉悅、正念、平和,可以滋養我們,這是給予來到我們這裏的人最好的禮物。

建立僧團是修習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是佛陀的朋友,是耶穌的朋友;如果你是佛陀,是耶穌的延續,你要在所修習的地方建立僧團。在每個大城市,都有與隸屬梅村的社群。建立僧團是我們記掛在心的事情。我們知道這是修習很重要的部分。

我想用一生做什麼

我想用一生做什麼?這是個好問題,我們應有強烈的願望、欲望。如果你有這個欲望、願望,你就有很多力量,你想實現願望。有了這個強大的力量來源,你不怕任何擋在你面前的困難。你需要這種意志力和願望的力量。

今年即將完結。我們想問自己:我想用一生做什麼呢?

作爲伴侶,你可以坐下來,問對方:「親愛的,什麼是你的夢想?什麼是你生命中最深的欲望?我能支持你嗎?」我們想要的不只是物質享受或情感的安逸,我們想用一生做到一些好事。因此,我們要坐下問對方。如果我們不是這樣溝通,就無法理解對方,我們的幸福就不夠堅固。作為伴侶,這很重要。你坐下問:「親愛的,你有想實現的夢想嗎?我們有同樣的夢想嗎?」耶穌有夢想,佛陀有夢想。他們想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夢想。馬丁.路德金有一篇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

年輕人可以與父親一同坐下來,問父親:「爸爸,在你小時候,你有夢想嗎?什麼是你的夢想?你想用一生來做什麼?你實現了嗎?我能幫你嗎?我能繼續你的夢想嗎?」這種交談很重要,讓你與父親連繫起來。我們不是談日常關心的事情,我們談終極關心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應有終極關心的事情:我想用一生來做什麼?父子應該與對方討論,如果你不能實現你的夢想,兒子或許可幫你實現。這樣做,就有連繫,父子之間有良好溝通,就能改善關係的質素。由現在到明年初,你可以想想這件事。你可以寫信或打電話給其他人討論這件事,關於終極關心的事,而不只是日常關心的事。這是我們在今天聖誕日可以反省的事。

親愛的朋友,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在聖誕日聚首一堂,有機會再次深入自己的生命,對我們真正的家有更清晰的了解。我們應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我們應用時間和精力建立自己真正的家。沒有真正的家,我們不可能實現夢想。祝大家聖誕快樂!


Keep Reading

加入對話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Sharing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 Register

隱藏 記錄

What is Mindfulness

Thich Nhat Hanh January 15, 2020

00:00 / 00:00
展示 隱藏 記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