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開示 / 共修的精神

20.03.1994

僧團是一塊土壤、一個園區,讓我們能夠在園區裡種植和耕耘。

在冬安居後期的一個開示中,我們學習了「三寶」,我們提到 「三寳一體」。意思是說「三寶」中的每一寶包含了另外兩寶。佛之中有法有僧,法之中有佛有僧,僧之中有佛有法。僧團是修習的團體,當中每個人,每位成員都在行、住、坐、臥中修習正念,轉化痛苦,灌溉安樂與幸福的種子。雖然僧團並不是聖僧,但如果僧團有修習正念和轉化,那麼在僧團中就有「聖果」的品質。因此,當我們深刻地接觸僧團時,我們可以接觸到佛與法,因此,僧團是三寶之一。在僧團中,在僧團這塊土壤中,我們可以發芽和成長,修行者若沒有僧團,就無法有所成就。沒有僧團,不管你有多出色,也無法教化眾生;不管你有多出色,也難以修習和轉化。因此我們必須修習皈依僧。如果沒有僧團,就應立刻去想怎樣建立僧團,因為僧團是滋養我們的土壤。

在越南我們常說:「吃飯要有湯,修行必有伴。」伴就是僧團。又有這一句:「僧離眾僧殘,虎離山虎敗。」意思是,修行者若沒有僧團的扶持及保護,一定會失敗,會放棄其修持,猶如老虎遠離山林去到平原地區,會被人類捕獵和剝皮,修行者也一樣,如果沒有僧團包圍保護,會很容易會放棄自己的修習,不管此人有多聰明、多有智慧、多有才能,也是一樣。

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修習皈依僧。

我們眾等,願一心皈依僧團

這是《讚僧》中的句子。僧團要有品質,而僧團的品質是由我們的修習所成就的。當我們建設僧團,我們投資於僧團,也即是投資於我們自己。因為僧團愈清新、愈健康,我們就愈清新、愈健康,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帶着建立僧團的目的和志向。

每一位成員都有義務建設僧團,而僧團也有義務滋養每一位成員。

在《中阿含經》有《跋陀和利經》(第194經)。經中提及僧團中一位比丘,他修習得很不好,但佛陀勸喻僧團該包容這位比丘,對他該有耐心,讓他有機會轉化。此經也見於巴利藏,經名是Bhaddali Sutta,在《中阿含經》是《跋陀和利經》。Bhaddali 或 跋陀和利,是那位修習很不好的比丘的名字。僧團有時會想到要他離開,因為對僧團其他人來說,他不是一個好的榜樣。幸好有佛陀的勸喻,僧團讓那位比丘留下,並幫助那位比丘轉化。

他修習得很不好,連坐下來與僧團吃完整頓飯後才站起來,他也做不到,吃到一半他就得站起來做些什麼,然後又坐下繼續進食。在原始僧團有一種修行方法叫做「一坐食」。一坐下就得吃完才能起身,不能吃到一半就站起來。巴利文ekāsana-bhojana,ekā 即是一,ekāsana-bhojana 即一坐食。

佛陀常說:「我進食時會坐下,非常輕鬆自在地坐着。我吃得很慢,我吃得不多,但我仔細咀嚼,因此我身體很輕鬆、心愉悅、身體充滿能量。」佛陀這樣教導。但跋陀和利比丘說他做不到:「我必須吃很多,也無法慢慢地吃。」佛陀說:「你努力吧。」

那年,佛陀與五、六百位比丘在祇園安居,跋陀和利比丘顯然無法按照佛陀的教導而修習。但他沒有被要求離開僧團,因為佛陀請僧團對包容,給他一次機會。

到三個月夏安居結束的那天「自恣日」,人們給佛陀縫製新衣。

有一位比丘跟跋陀和利說:「世尊要離開了。世尊只與我們安居三個月而已,與世尊一起修習這段期間,你沒有依世尊的教導好好修習,那實在可惜。」

跋陀和利此時才感到可惜。在安居期間有佛陀教導,有僧團在一起,如此幸福,但他卻不跟隨佛陀的教導來修行。跋陀和利悲傷哭泣,並請求見佛陀。

佛陀同意見他。當時佛陀鼓勵他,讓他有足夠的能量修習其他人在做,但他之前不願修習的。

在佛陀給予跋陀和利的教導中,我們必須學習這一句話。每天,僧團的每一位成員必須問自己: 「我今天要做什麼讓僧團歡喜?」

每個人都要問自己這句話:「我今天要做什麼讓僧團歡喜?」

那就是建設僧團,為僧團製造歡喜。若僧團歡喜,僧團的土壤會很肥沃。

在那塊肥沃的土壤生長的樹木會非常翠綠,生長得很好。所以,「我今天要做什麼讓僧團歡喜?」

佛陀沒有說: 「你們今天要做什麼讓佛陀歡喜?」佛陀沒有這樣說。佛陀說:「我今天要做什麼讓僧團歡喜?」讓Thay歡喜,這不是最重要的事,

讓僧團歡喜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Thay只是僧團中的一員而已。若僧團歡喜,Thay當然就歡喜了,佛陀也就歡喜了。因此,我們的連結,是與僧團的連結,而不只是跟Thay的連結。因為只有Thay,是不足以成為僧團的。Thay只是僧團的其中一員而已。

在僧團裡,我們有兄弟姊妹,我們每天必須問自己: 「我今天要做什麼讓我的兄弟姊妹感到幸福?」此問題將會帶來答案。所以,我們的修習有兩個面向:一方面是每個人都建設僧團,令僧團幸福;一方面是僧團擁抱每一個人,給予每一個人修習和轉化的機會。僧團不要過於迫切,若過於迫切,把某個人趕出僧團,那人就失去了機會。

閱讀此經時,我非常感動,因為佛陀的慈悲心真的很廣大。經文裡沒說佛陀有慈悲心,但讀到佛陀教導弟子的方法。我們看到佛陀寬廣的慈悲心。佛陀說:「僧團生活的方式, 要讓那些人,儘管善根比較薄弱,仍有機會發展其善根。僧團的每一位成員,不管修習有多不好,內在一定仍有一點愛心、一點信念。」

佛陀這樣說:「不管此人修習多麼不好, 內在一定還有一點愛、一點信念,我們要使那一點點的愛及信念能夠保留。如果使它完全消失,那就非常可惜。」

那是佛陀的教導。所以,我們要有耐心,我們要對那個人有耐心。僧團要放寬心胸,包容、耐心地對待那個人。佛陀也提出了一個例子,關於一個可憐的小孩。

佛說:「譬如在一個家庭裡,有一個小孩。小孩的一隻眼瞎了,只剩一隻眼睛能看。那個家庭勸喻、鼓勵那小孩, 幫助注意日常生活,讓他不致於失去剩下的那隻眼睛,失去一隻眼睛還可以,但若失去剩下的那隻眼睛,就沒有機會了。」

因此,那個家庭和小孩必須盡最大努力來保存剩下來的那隻眼睛。若無法保存,就全瞎了。佛陀用這個例子來比喻僧團的修學。那個人雖然很不好,但至少還剩下一點愛和信念,我們要想辦法將那一點愛和信念保存下來。如果連那一點點也失去就非常可憐了。就如那個小孩失去了僅存的一隻眼。讀到這裡,我們感動到想哭。

因為佛陀真的慈悲。在經典裡,有時候我們看到佛陀非常堅決,對弟子的教導非常嚴格,需要譴責時就很嚴厲地譴責,但在那些譴責的背後,是非常廣大的慈悲心。我們必須看得到。

讀這部經時,讀到佛陀說 「只剩下一隻眼的人」的譬喻,我們必須想辦法保住那隻眼,以免那隻眼也瞎了。聽了我就想哭。這樣的愛,是最大的愛,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雖然那人修習得很差,但至少仍剩下一點善根、一點信念、一點點愛。僧團得想辦法保住那一點點剩下來的愛和信念。這就是給予那人一個機會。

視頻附繁體及簡體中文字幕:


Keep Reading

加入對話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Sharings
Newest
Oldest Most Gratitude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 Register

隱藏 記錄

What is Mindfulness

Thich Nhat Hanh January 15, 2020

00:00 / 00:00
展示 隱藏 記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