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時,僧尼發願簡樸地生活,有的只是三衣一缽,將精神都放在靈性修行上。僧人托缽乞食,修習謙卑,也藉著托缽而接觸人們,向他們傳遞佛法。以下是佛在世時的一個故事,以及現代梅村幸運的 “托缽僧” 相片集。
“接下來的一年,佛陀與五百比丘在鞞闍那雨季安居。舍利弗和目犍連替他助理一切事務。安居季節剛過了一半,整個地區都被乾旱影響,熱氣迫人。佛陀大半天都在一棵婆樹蔭下渡過。他用食、開示、禪修和睡覺都在同一棵樹下。 安居進入第三個月,比丘們所乞到的食物越來越少。食物短缺是因為天旱所至,就是政府的儲備糧餉,都已所餘無幾。很多僧人都往往空缽而回。佛陀也不例外,每次空缽而回的時候,他便只好喝水充饑。目犍連尊者建議遷往鬱多羅拘盧渡過剩下來的安居日子,因為那裡會比較容易找到食物。但佛陀卻反對,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棄他們的。這是我們的機會去分擔和了解他們的苦難。 比丘們用許多方法嘗試克服饑餓。一天,一位商人供養阿難陀尊者一些用來餵飼馬的麥糠。這位商人看到比丘的苦況,因而囑阿難陀當比丘有需要時,可到他的馬房受他供養用作馬匹糧食的麥糠。阿難陀尊者告訴僧眾商人的好意。阿難陀請他們只要在乞不到食物時才到馬房受供,因為麥糠本來是給馬匹吃的,他不希望連累馬匹捱餓。 那夜,舍利弗在月下往訪在婆樹下的佛陀。他說:"世尊,覺悟之道太奇妙了!所有聽聞、理解和修行它的人,都能夠轉化。但世尊入滅後,我們又怎樣能夠確保大道的承傳呢?" "舍利弗,如果比丘們可以掌握到經中的真義,而又如實修行和嚴守戒律,解脫之道便可以世代延續下去。" (摘錄自《故道白雲》第五十章:一把麥糠)
現代托缽僧
延續佛陀僧侶的覺悟之道,梅村僧眾也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保持與人的接觸。今年,梅村無法開放給公眾到來修習,但感恩世界各地朋友和這裡鄰居的支持,我們有足夠的食物,能夠舉辦線上禪修活動。
每年,梅村附近的農民收割或採摘農作物後,會讓我們受用餘下、機器無法收割的。秋天時份,我們很歡喜可以享用蘋果和榛子。今年特別的是,一位鄰居讓我們去撿玉米。我們把部分玉米冰起來,讓往後秋冬寒冷的日子,也可以享用熱騰騰的玉米。
對梅村僧侶而言,不用等到享用玉米那一刻才感到欣喜。彼此同在,已經是一種滋養;心懷感恩,已經是一種幸福快樂。
Oh,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corn here! Corn milk Corn cobs for making broth. Happiness of the fortunate mendicants. Drying corn Corn can bring people together. Roasting corn Wow, yummy! Singing with corn microphones Going to the hazelnut orchard Happy hazelnut harvesting Having a smiling break Diligently gathering. Giant brown squirrels collecting nuts. Look at this, I have a lot of hazelnuts. Sr. Chan Duc also joins us. I help my mom to collect hazelnut! I like to pick up hazelnuts, too. Oh my brother, we have enough for the winter! Hazelnuts are almost ready for serving.
加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