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開示 / 開啟佛土之匙

一行禪師 除夕開示
2005年12月31日 梅村下村

在佛教傳統中,有佛土和淨土之說。佛土就像是一所修習中心,佛陀和偉大的菩薩是導師,我們都是修行者。

修習的目的是什麼?

            修行就是要培養更多的理解和慈悲,沒有理解和慈悲,就不可能幸福快樂。但我們需要了解,佛的淨土是否存在痛苦。如果我們深觀,會知道理解和慈悲其實是從苦而生。理解,是對苦的理解;慈悲,則是可以轉化苦的一種能量。沒有苦,我們就無法培養理解和慈悲,這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你在夏天來到梅村,你會見到許多蓮花。沒有污泥,蓮花不可能生長。你不能分開污泥和蓮花。理解和愛也如此,這兩種花都是從苦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我不希望把我的弟子們送到沒有苦的地方,因為我知道那會使我的弟子沒有機會發展他們的理解和慈悲。在佛教的教導裏,苦樂存於彼此之中。沒有苦的地方,就不會有樂。從我們的經驗中知道,如果沒有苦,我們不可能培養理解和慈悲。沒有泥土,就沒有花果。因為有苦,才有慈悲和理解。

合乎邏輯的詮釋

            許多朋友都能接受在佛土、淨土中也有苦這種看法。我們需要苦來培養理解和慈悲,苦對於佛的淨土是必須的。我們從苦當中學習。我們能夠培養理解,是因為有苦的存在;我們有能力培養慈悲,也是因為有苦的存在。我相信,重新檢視我們對於佛的淨土的觀念非常重要。不要再認為那裏絕對沒有苦,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

            許多人認為佛的淨土屬於未來,在時間和空間上很遙遠,在我們這一生之後才出現 。而梅村的修習,是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淨土。進入佛土的護照是:念、定、自在;全然地生活,保持正念、專注和自在。

如果你是佛土的國民,你就必然是一位修習者。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修習而產生理解和慈悲,會使佛土繼續是佛土。但假若那國土的國民不再修習理解和愛,那國土會在兩秒鐘內消失。佛土的精髓是理解和愛。

            如果有佛法老師指導我們修行,幫助我們培養理解和慈悲,就能很容易觀想佛的國土是一所修習中心。在那裏,每個人都享受修習,因為修習使他們有更多的理解和慈悲,痛苦也相對減輕。他們因此有能力化苦為慈悲、理解和幸福快樂。

讓那國土顯現

            當然,只說淨土在此時此地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幫助它顯現,然而,沒有念、定和自在,是無法做到的。佛的淨土其實在我們的大腦皮層裏,在我們心中。我們當中有很多人擁有電腦,很多人只是利用電腦來處理文書工作,但電腦其實可以處理更多的事情。平常,我們只用到電腦的10%功能,如果懂得使用電腦的其他操作,可以做更多事情。

我們的心也如此。如果我們懂得使用理解和慈悲的巨大能量,就可以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難題。我們內在有一部力量強大的「電腦」,我們應該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它,這樣當我們遇上令我們苦惱的困境時,就會懂得如何處理。

            佛陀建議我們修習八正道。依佛陀的教導修習正見、正思維、正語和正業,接觸心靈無盡的領域,讓這些能量幫助我們。我們往往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圓圈裏,思想狹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受許多苦。

正思的力量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有時會產生很多負面念頭,這些念頭令我們成為負面思維的受害者。當你說「我一無是處」,這個念頭是消極的,它令你受苦。「我不可能做到」、「我沒有能力禪修」、「我無法原諒他」、「我感到絕望」和「沒有人愛我」等念頭都不是佛陀所說的正思維。

            我們有理解和愛的力量,只是我們不習慣接觸心中的理解和慈悲,所以不能在正思維方面製造美好的念頭。假設你認為你的朋友、兄弟姐妹不了解你,假設你認為你的老師並不關心你,當你有這些想法時,你會受苦。這些想法也許和事實截然不同。停留在這些念頭和類似的思想之中,你很快會墜入憂鬱的狀況,這是因為你沒有修習正思維。「我的師兄一定在老師面前說了什麼,以致老師今天早上沒有注視我。」你的想法可能是錯誤的,你要知道自己的念頭只不過是念頭而已,它並非事實。如果你想:「我的老師並不了解我,但我有能力幫助他了解我。」這才是正向的思想,當你這樣想時,你就不再是個受害者。

佛陀建議我們修習正思維。在坐禪或工作禪時,念頭生起時,覺察它就可以了,你不讓自己成為負面思想的受害者。這是一個念頭,只是念頭而已。之後,你可以把這些念頭寫在紙上。當你能夠覺察它們,你就不再成為它們的受害者,你是你自己,即使這些念頭是負面的。

心的領域

            念頭並不從無而生,它從一些基礎上生起。我們心中有恐懼、擔憂和誤解,負面思想就從這些領域生起。然而在我們心裏,也有慈悲和理解的遼闊領域,我們可以接觸心中的佛之國土,這些領域在正思維方面,會生起許多美善的念頭。

            當你覺察到一個念頭,可以對它微笑,然後問:這個念頭在什麼基礎上生起?無需費力,可以對它微笑,這一刻你會覺察到某種想法是從錯誤知見、恐懼、憤怒或嫉妒等基礎生起。如果你能朝着理解和愛的方向,正向思維,你的思想會即時影響你的身心健康,同時影響到世界的健康。

從你的恐懼、憤怒或悲觀所生的負面念頭,例如:「我一文不值 ,做什麼都不成,我的生命是徹底失敗的。」這些念頭對你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佛陀教導我們的修習,並非要壓抑這些負面的想法,而是覺察它們。「這是一個負面念頭,我覺察它。」當你能覺察它,你會有相當程度的自在,不再是負面思想的受害者。但如果你不懂得修習,繼續沉湎於負面的思想,你會陷入憂鬱的狀況。

            覺察念頭和感受存在非常重要。這是禪修者的基本修習,不要試圖壓抑這些感受和念頭,覺察它們的生起,藉此培養自在閑適。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些念頭和感受生起而我們也未必能覺察到,就會成為這些念頭、感受和情緒的受害者。我們迷失於感受和思想的領域中。我們的修習,是存在於此時此地,見證正在發生的事,檢視它,覺察它,這是自在閑適的修習。

自動導航

            我們習慣讓心追逐愉悅,避免不愉悅的。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奔跑、朝向、追逐愉悅的,試圖逃避不愉悅的。我們因此無法自在閑適。我們並不覺察自己在追逐著什麼,或是試圖避開某些東西。我們被思想、意念和感受帶走了。

            試著想像一架自動導航的飛機,飛機上無人駕駛,飛機就能根據指引到達目的地。很多時候我們也一樣,我們沒有實實在在地覺察我們在做什麼。佛陀教導的修習,是真正的存在,活在當下此刻。你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感受和思緒,你知道那些是你內心未被發掘的領域,你不讓自己被帶走,做真正的自己,不讓自動導航控制你。每當念頭、感受或情緒生起,你在那裏處理它,不被它們帶走。對你的思想、感受和情緒微笑,不要立即反應。你的習性時常推着你即時回應生起的感受、情緒或念頭,不立即反應很重要。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念頭,這是感受,這是情緒,我知道它們在我之內,但我不只是那念頭、感受和情緒,我不只是這些。在我之內有理解、慈悲、愛和智慧的寶藏,我要讓這些元素幫助我處理各種境況,幫助我走上正確的道路。」讓自己有時間吸氣和呼氣,不要急着回應或行動。當你在吸氣和呼氣時,美好的積極元素就有機會發揮。

            我們內在有一部「電腦」,這部「電腦」的力量很大。如果你懂得運用這些力量,你就能轉化自己的境況,將輕鬆、喜悅和慈悲帶到那處境,不讓自己被帶走。你能以另一個角度看清事物,不再急於回應或下判斷。你只是察覺那境況,察覺有什麼在你身心內外發生。正念呼吸和正念步行的修習,讓這些積極的元素有空間去幫助你,給你心中的佛陀、佛土一個機會。

            在我們心中,也有憂鬱和地獄的領域,我們的負面思想和情緒都從這些領域而來。但我們知道,我們心中也有佛土,有慈悲和智慧等有力的種子。給它們機會,它們就會到前來拯救我們。

治療憂鬱的方法

            我們有覺察思想、感受、情緒和意念的能力。對於思想、感受、情緒和意念,我們不無需壓抑它們,而是通過時間和空間去覺察它們,這是基本的修習。我們活在此時此地。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在這裏,心卻跑向別處,孩子們也因此感覺我們並非真正存在。

            當你去一間屋子,想找屋內的人,你會問:「有人嗎?」如果有人答:「有」,你會很高興,你不希望去一間沒人的屋子。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在「自身」這個家,而是迷失於思想、擔憂、計劃和恐懼當中,無法覺察什麼事情正在發生。佛陀教導我們不要生活在自動導航中,而是有意識和正念地生活。

            如果你感到憂鬱或害怕自己墜入憂鬱的狀態,「真正存在於當下」是治療的好方法。若你能夠覺察是甚麼感覺或念頭令你產生憂鬱的時候,你便可以自在地生活。若你知道是哪些思想、感受令你再次感到憂鬱時,這份覺察已經是治療的開始,令你自在的開始,你不再害怕。如果你真正存在,便能覺察和面對困難。同時你也可以邀請美妙的事物進入你的生命,幫助你處理需要面對的事情。

            佛土並非一個概念,每當你有正念時,每當你有定時,你都可以接觸到佛土,從而轉化和療癒。當然,地獄可能在此刻出現,但佛土也在此刻,我們如何選擇呢?

            數天前,我提到有很多在法國出生的人,從未有機會看到法國的美好之處。很多來自外國的人,卻可以欣賞到法國的美。事實上,智慧和慈悲的領域、佛的淨土都存在,只是我們太著眼於成功與失敗這狹窄的領域,或是沉浸於日常生活、恐懼、擔憂和絕望之中,從而沒有機會打開佛土之門。

幸福之門的鑰匙

            要打開幸福之門、佛土之門、慈悲與愛之門,我們需要一把鑰匙。根據佛陀的教導,那鑰匙便是念、定和慧的修習。在佛的國土,我們能夠培養智慧和慈悲。

            種植粟米,我們便有粟米食用;種植小麥,我們便有小麥食用;培養理解和慈悲,便有理解和慈悲作為我們平安、自在和幸福的基礎。我們要真正存在,才能培養理解和慈悲。理解我們的苦、憤怒和憂鬱非常重要,覺察和解我們的苦是幸福之門。除非我們了解苦的本質和苦的原因,否則我們無法能看到化苦為樂的道路。

            佛陀講述四聖諦。第一諦是覺察苦,觀照苦的本質,你會發現第二諦:缺乏理解,便缺乏慈悲。這是導向苦的道路:不正見、不正思維、不正語、不正業等非正道。而通向樂及苦滅的道路,便是正思維、正見、正語和正業。我們是能夠停下來,離開苦的道路而踏上安樂之道的。我們每個人都能正思維。

新年的決定

            假設當你見到你的師兄師姐時,生起這樣一個念頭:以為他們向老師說了些什麼而致使老師今天早上沒有注視你。這樣的念頭會帶來苦,因為這是不正思維。這樣的思想導致你產生恐懼、絕望和憎恨的情緒。但你有自由告訴自己:「作為禪修者,我要製造另一個念頭:老師也許對我有錯誤的見解,但他是我的老師,我要幫助他。」然而,老師可能並沒有誤解你,即使他真的誤解你,你也不應介意,因為他是你的老師,你可以幫助修正他的誤解。當你這樣想時,便有了平和與愛。這樣想會為你帶來快樂,你不再是念頭的受害者。如果你懂得這樣待人處事,你的苦會即時減輕。以慈悲和理解注視你的伴侶、兒女和父母,即使對方有不是之處,即使對方說了一些話或做了一些事使你痛苦,你能夠明白他們是錯誤見解的受害者,你會願意幫助他們,通過深刻聆聽和愛語的修習,幫助他們修正錯誤的見解。

            在開示之初,我提到了正思維——理解和慈悲的思維有益身心健康,對世界的健康也有良好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正思維。今天是2005年的最後一天,希望你在今天許下承諾:「我決定明年,從明天開始,修習正思維。願我能有理解和慈悲,即使在我面前的人並不快樂,他的行為和說話都建基於苦,我也能朝着正思維的方向製造正面的念頭。」這樣的承諾立足於正見,正見是正思維的基礎。

何謂正見?

            正見是了知每個人都有苦,如果人們不懂得處理他們的苦,他們的言語和行為都可能令身邊的人受苦。但作為禪修者,你並不需要受苦,即使那人的言語和行為都是負面的。如果你能接觸到在你之內的慈悲和正見,你就不會感覺苦,你會說:「我要幫助他,而不是懲罰他。」這是正思維。正思維會令你感覺好很多。

            正思維對你的健康和世界的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因此我許下宏願:「我決定從明天,新的一年開始,盡力修習正思維。」正思維鞏固你的正見,正語則幫助你的正思維。

            何謂正見?當你真正存在於此時此地,覺察你的念頭、感覺和情緒,覺察它們只是念頭、感受和情緒,你就不會被它們困擾。保持自在很重要。即使負面的念頭生起,如果你記得念頭只是念頭,你的智慧、慈悲就能到來幫助你,令你自在。

            佛陀有念、定和慧。念、定、慧帶給你自在閑適。正念的修習讓你能覺察到負面的東西,接觸積極的部分,打開佛土之門。我們能整天接觸到佛土。那國土的鑰匙,是活在此時此地。深深地接觸正在發生的事,不再像以往那樣即時作出反應。

生命的美妙

            某些具體的事情可以帶給我們喜樂和自在。每當我行走時,我讓每一步帶給我自在,我不會在步行中迷失自己;行走時,我不讓自己迷失於過去、將來或者計劃中;行走時,我品嚐到生命的美妙。我們當中,已有人能夠這樣行走。

            呼吸時,無論坐着還是站立,我們都可以覺察我們活着,存在着,我們能接觸到生命的美妙。

            進食時,最有意義的是保持自在。自在閑適就在此時此地,不需要去另一個地方或者等到將來才能獲得,只要我們正念地活在每一刻。

            當你刷牙時,你以自在、喜樂的方式刷牙。刷牙時,你可以選擇在佛土或在地獄裏,這視乎你如何生活。

            自在是幸福快樂的基礎,正念之道是自在之道。在梅村,正念的修習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以正念生活。你要繼續這樣的修習,以免墜入苦和憂鬱的深淵中。我們有僧團支持我們的正念修習。佛陀、佛的淨土存在於修習念、定和自在的僧團中。

            我們在除夕共聚,覺知僧團和我們在一起,我們皈依僧。皈依僧,就等於皈依法。如此,我們就能時常住於佛的淨土裏。


Keep Reading

加入對話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Sharings
Newest
Oldest Most Gratitude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 Register

隱藏 記錄

What is Mindfulness

Thich Nhat Hanh January 15, 2020

00:00 / 00:00
展示 隱藏 記錄 關閉